“别!”
杨老板急了,一把拉住梁子安的骼膊。
“梁老板,你开个价,咱们商量。”
梁子安转过身,目光锐利。
“五百万,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。我控股。”
“百分之五十五?”杨老板脸色发白,“那我就只剩百分之四十五了。”
“你现在百分之百,值多少钱?”梁子安反问。
杨老板哑口无言。
梁子安走到窗边,看着楼下那几个债主。
“杨总,我再给你加一个条件。”
他转过身,语气平静:“宏达电子倒闭,他们的厂房设备肯定要拍卖抵债。我打听过,三台日本进口注塑机,精密模具二十套,市价至少三百万。现在他们急着还债,一百五十万应该能拿下。”
杨老板愣住了:“你要买宏达的设备?”
“对。我追加一百五十万,收购宏达的设备,并入你的厂子。产能直接翻倍。”
梁子安走回杨老板面前,伸出手:“五百万注资加一百五十万设备收购,一共六百五十万。我要百分之六十的股权。厂子还是你管,但重大决策我说了算。”
杨老板盯着梁子安,嘴唇嚅动。
半晌,他苦笑一声:“梁老板,你这是趁火打劫啊。”
“我这是雪中送炭。”梁子安纠正道,“趁火打劫是落井下石,我是给你一条活路。”
他收回手,语气平淡:“当然,你也可以拒绝。明天银行的人来,后天法院的人来,你看看能撑几天。”
杨老板沉默了。
办公室里安静得只听见墙上时钟的滴答声。
一分钟。
两分钟。
五分钟后,杨老板长叹一口气,从抽屉里拿出公章。
“梁老板,我服了。”
他苦笑着摇头:“怪不得你年纪轻轻就能把生意做这么大,这份魄力和眼光,我比不了。”
梁子安微微一笑,没有接话。
魄力?眼光?
不,这叫信息差。
两个小时后,协议签订完毕。
梁子安拿着盖了章的合同,走出杨老板的办公室。
陈阳在楼下等着,看到他出来,连忙迎上去。
“梁总,怎么样?”
梁子安把合同递给他:“明天去银行,把六百五十万转过来。”
陈阳接过合同,扫了一眼,倒吸一口凉气:“六百五十万?咱们……还剩三百万出头了。”
“产能是命脉。”梁子安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广交会之后,你就知道这笔钱花得值不值了。”
他打开车门,坐进驾驶座。
发动引擎的瞬间,梁子安看了眼后视镜。
杨老板站在办公楼门口,目送他离开,神情复杂。
梁子安嘴角勾起一抹弧度。
从杨老板的客户,到外壳厂的控股股东,只用了一个下午。
但这还不够。
广交会之后,他要让所有人看到,什么叫重生者的降维打击。
车子驶出厂区,梁子安拿起手机,拨通了老王的号码。
“老王,准备一下资料,明天我要去谈贷款的事。”
第二天一早。
梁子安开着宝马,直奔金承恩的显示屏厂。
他没有提前打电话。
有些事情,必须当面谈。
到了厂区门口,保安认出了他的车,二话不说就放行。上次那条中华烟的情分还在。
梁子安把车停在办公楼前,整理了一下衬衫,深吸一口气,推门进去。
金承恩正在办公室里看报纸,听到敲门声,抬起头。
“子安?你怎么来了?”
“金叔,有件事想跟您商量。”
金承恩放下报纸,指了指对面的沙发:“坐,喝茶。”
梁子安没有绕弯子,坐下后直接开口:“金叔,我想请您帮个忙。”
“什么忙?”
“联保贷款。”
金承恩手里的茶杯顿了一下。
他放下茶杯,目光锐利地看着梁子安:“你要贷多少?”
“两千万。”
办公室里安静了几秒。
金承恩靠回椅背,双手交叉放在腹前,表情变得认真起来。
“两千万不是小数目。你拿什么抵押?”
梁子安早有准备,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资料,放在茶几上。
“这是杨老板外壳厂的资产评估报告,我占百分之六十股权。这是小白手机三个月的销售数据,十二万台,毛利一千三百万。这是广交会的参展资料,我们是宝安区重点扶持的出口企业。”
他一份一份地摊开,条理清淅。
“还有这个,是雷震子手机的产品规划和市场分析。我预计广交会期间,海外订单至少能拿到五万台。”
金承恩拿起那些资料,一页一页地翻看。
看到小白手机的销售数据时,他眉头微扬。
看到雷震子的产品规划时,他陷入沉思。
良久,他放下资料,问道:“你找我做联保,还找了谁?”
“我大伯梁振兴,还有杨老板。”
“三家联保。”金承恩点点头,“银行那边,你有门路吗?”
“工商银行宝安支行,我托人打听过,他们最近有小微企业贷款的指标任务。”
金承恩看了梁子安一眼,眼神里多了几分审视。
这小子,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门清了?
联保贷款、银行指标、资产评估……这些弯弯绕绕,很多做了十几年生意的老板都搞不明白,他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,居然说得头头是道。
“子安,我问你一个问题。”
“金叔您说。”
“你这两千万贷下来,打算怎么用?”
梁子安早就想好了答案。
“备货。”他说得简洁,“广交会是十月十五号开幕,我要在那之前准备十万台手机。雷震子六万台,其他机型四万台。”
“十万台?”金承恩倒吸一口凉气,“你胆子不小。”
“金叔,您还记得上次我跟您说的吗?联发科的tk方案已经成熟,山寨机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了。现在布局,就是抢占先机。”
梁子安站起身,走到窗边,看着窗外的厂区。
“我知道您觉得我年轻,经验不足。但有些事情,不是经验能决定的。”
他转过身,目光坚定:“是眼光。”
金承恩沉默了。
他想起了梁子安的父亲,梁有才。
当年改革开放初期,梁有才也是这样,看准了dvd的风口,一头扎进去,赚到了第一桶金。那时候,多少人说他疯了,说他不自量力。
结果呢?
人家成了千万富翁。
现在梁有才的儿子,第二次站在自己面前,一切比上次还要离谱。
但人家上次确实做到了。
“金叔,我不会让您白担这个风险。”梁子安打断了他的思绪。
“哦?你打算怎么说?”
“两点。第一,贷款期间,您的显示屏订单,我保证每月不低于两万块,价格按市场价走,绝不压价。”
金承恩点头,这个条件不错。稳定的大客户,是每个供应商梦寐以求的。
“第二,”梁子安顿了顿,“如果我这次广交会能拿下五万台以上的海外订单,我希望能跟您深度合作。您出技术和产能,我出市场和渠道,咱们一起把显示屏这块业务做大。”
金承恩眼睛一亮。
深度合作?
他做了这么多年显示屏,一直苦于没有稳定的大客户。现在梁子安主动抛出橄榄枝,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。
但他是生意人,不会轻易表态。
“子安,你说的这些,都是画饼。万一广交会订单没拿到呢?万一贷款还不上呢?我可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。”